Friday, February 10, 2012


【全球化巨變下的東亞城市:從香港、上海到臺北】講座


日期:2012年2月15日(星期三),8 pm
主講:黃宗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地點: 隆雪華堂樓下會議室
媒介語:中文
主辦單位:隆雪華堂社經委員會、新紀元學院校友會
媒體夥伴:當今大馬、獨立新聞在綫

入場免費,歡迎關心都市發展課題的公衆踴躍出席。任何疑問,請電洽隆雪華堂秘書處謝先生(03-2274 6645)。謝謝!

【活動簡介】

政府砸大錢辦嘉年華活動、大興土木,白象計劃林立,民衆得到了什麽?
當增加人潮、錢潮變成都市發展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的文化會走向何方?
那又是誰的文化?誰的記憶?誰的歷史?誰從中獲利?誰又被犧牲?

史學家嘗言“世界的歷史就是城市的歷史”。隨著資本全球化的發展,自上世紀九零年代起,亞洲各地的發展以驚人的速度與幅度大都會化,不僅大都會不斷擴張,各地更是爭相打造以紐約或倫敦爲藍圖的一級全球城市以提高競爭力因此無論上海的浦東或臺北的信義計劃區紛紛將城市空間曼哈頓化、打造摩天樓雲集的全球城市,力求與世界經貿中心接軌,成爲全球金融樞紐。

全球化風潮下的東亞大都會面貌豐富,瞬息萬變,既繽紛絢爛也躁動不安,既熙來攘往也虛無孤單。臺灣學者黃宗儀長期關注東亞全球城市發展,本場講座爲作者近年的研究成果,透過檢視全球化風潮下香港、上海、臺北的都市發展論述、媒體報導、電影與小說等再現形式,拆解當代都市空間生産的文化意象及其構築之權力網絡。

她將從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到王安憶的《長恨歌》,從陳果的《細路祥》、《榴槤飄飄》到王文華的《蛋白質女孩》,深入細緻分析,展示廣闊地域和經驗的空間,戳穿全球資本共榮圈的海市蜃樓,用個體經驗的失落和無助來批評全球化的迷思,探究全球城市鏈結與都會身分想像、身分認同間相互交織的辯證關係,一窺當代東亞大都會的複雜面貌。

前車之鑒,放眼當下馬來西亞,舉凡義山保存、半山芭口述歷史、捍衛蘇丹街等社會運動,其實就是支持有歷史感有文化內涵的都市發展模式。然而,古迹保存作爲一個與地方社群認同密切相關的事業,那麽在一個地方界綫逐漸模糊的年代,其意義爲何?

就在全球化似乎即將泯滅各個地方特殊文化與認同的世紀之交,馬來西亞才正要開始建立古迹保存的價值、論述、與制度,我們如何理解這個特別的現象?在今天的全球化情境下,我們的古迹保存大計又應建立在什麽樣的理論基礎上?與都市發展的關係爲何?

有別于主流價值觀對於全球化、都市發展的深信不疑、肯定、熱衷與吹捧,黃教授對東亞城市研究的心得分享定能爲暮鼓晨鐘的啓示,提醒我們類似的繁榮與困頓的城市發展經驗,馬來西亞幷非個案特例。我們可以透過她的學術研究視角,重新省思對都市的想像與發展的定義,同時也是從中看見和强調全球化的那些“個人”的身份認同塑造,爲緘默的全球經濟中的失敗者抱不平,爲仍迷醉于全球無限繁榮美夢的人打一個清醒劑,爲那些自鳴得意的跨全球的精英給予針砭。

0 comments: